芒种节气后 日照市汉中路小学 “行知乐园”的小麦成熟了 该校的“小麦节”由此拉开帷幕 一束束金黄的小麦 通过手工收割、晒场、打麦、扬场等步骤 变为粒粒饱满的小麦 仿佛带我们回到了 多年前的割麦的场景 麦浪金黄 开镰收割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麦田里,粗壮的麦秆上挑着蓬乍乍的穗头。微风吹拂,麦香扑鼻,麦田像是金色的海洋。 在老师们的示范、讲解下,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聚集到麦田边,躬身弯腰、左手握小麦、右手挥舞镰刀,一会功夫,齐刷刷的小麦就在镰刀的飞舞中倒下一片。 收割完后,同学们自觉捡拾起地上散落的小麦,并捆扎码放整齐。 在收割活动中,同学们深刻感悟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对粮食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晒场 打麦 翻场 农谚云:“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可见晒场的重要。 收割完的麦子,以班级为单位运送到篮球场晾晒,同学们兴高采烈地用桑杈不断翻动麦子,以便晒干晒透。 在老师的示范下,同学们体验了传统打麦工具---碌碡。每班两名同学用碌碡碾压麦穗,一名同学用桑杈抄底把麦秆挑起来,轻轻抖动,使麦粒落下,再把麦秆翻过来。反复碾压,直到把麦穗碾碎为止。 体验扬场,糠麦分离 老师们示范用木掀扬起脱皮的麦子,借助风的力量,将糠皮吹开,饱满的小麦粒便落了下来。 用小麦,探索更多精彩 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及价值 同学们在小麦上探索出了更多的精彩
插一把花束 如果给你一把麦穗,你会怎样设计一个花束?瞧!同学们边打量、边苦思冥想:怎么裁剪,才能更有层次感?怎么插才别具一格? “大长腿”“小个子”搭配着才能错落有致,边摆放,边调整,充满自然情调的麦“花”终于绽放。 编织一件手工 一根圆管形麦秸和一根压扁的麦秸,哪个承重能力更强呢?带着问题,学生们进行实验,发现圆管形的麦秸承重较大,压扁的麦秸承重力大大降低。 学生们仔细观察圆管形的麦秸,用它来制作吸管,还将麦秸交叉、折叠、穿梭,一层一层编织成扇子、草帽、玩具。小小的麦秸,带给他们无限的思考、发现和创造。 制作一道美食 麦子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面食,学校将晾晒后的麦粒制作成美味的小麦粥,师生品麦粥,共享丰收的喜悦。 绘制一幅美图 割麦过程中,学生们在种植园里支起画架写生,忙碌的劳动场景跃然纸上。 书写一篇心得 劳动结束后,孩子们回到教室,赏析白居易的《观刈麦》,学习古人对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的描写,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论着、交流着,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从收割到扬场、到编织、到品麦粥 学生们全程参与 在实践中体验了劳动的艰辛 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 不断增长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精神 (汉中路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