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文明委发出通知,要求高质量深化拓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主题,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首要任务,以做实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方向,以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为基本职责,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为组织方式,以综合利用阵地资源为基础支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导向,以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为标志,筑牢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不断开创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主要目标 以全县域为整体,着力巩固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五有”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在学校、风景旅游区、窗口单位、企业园区,以及城市书房等延伸领域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所、站、点。在此基础上,按照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服务群众精准的要求,推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两中心”融合发展,形成助推乡村振兴、融入社会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日照路径”,努力在全国、全省争一流、站前列。 重点任务 (一)高质量发挥场所功用 1.整合集聚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便、便民惠民、务实管用的原则和激活闲置资源、共享区域资源的要求,优化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基本阵地的城乡村居(社区)具有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职能作用的各类阵地和平台配置,在机构、人员、资源设施等权属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基层群众需求和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合理调度、共享使用,提高资源综合使用效益。 2.扩大阵地建设。以党员、“五老”、身边好人、热心群众等所在家庭为中心户,探索建设文明实践家庭站,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文明实践进家入户。鼓励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书房、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文明实践基地,支持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发挥优势,建设各具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在居民聚集区、窗口单位、农村集市等重点公共场所,广泛设置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有文明实践显著标识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岗),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活动圈,确保群众可以随时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3.搭建网络平台。优化本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切实提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对接、便利化服务。发挥立体化媒体平台作用,利用好数字乡村平台、有线智慧平台、新媒体、智慧广播等方式,推广“零灵发”等惠民利民的网络资源,将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广泛传播各类公共服务信息的总服务台。建立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通的文明实践工作群,党员、群众、家乡在外人员文明实践联络群,搭建信息速递、文明传播、凝心聚力的网络平台。 (二)高质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1.宣传宣讲党的理论政策。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志愿宣讲,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志愿宣讲、“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微宣讲”比赛,挖掘一批基层宣讲人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不断开展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探索打造有特点、有影响的文明实践宣讲品牌。结合群众阅读和接收习惯,组织社科专家、理论工作者编写宣讲教案、乡土教材、群众读物,依托融媒体中心、有线智慧平台、“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网络平台推出宣讲课程、公益广告、短视频等,满足群众学理论用理论的多样化需求。 2.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国防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学雷锋,做日照好人”活动,在中心、所、站层层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日照好人等选树活动,综合运用专题专访、公益广告、事迹展览、基层巡讲等方式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好用好“乡村复兴少年宫”,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 3.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婚俗丧俗改革,加强婚介机构、婚丧承办公司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新时代结婚礼堂。建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推行文明婚丧新礼仪。持续深化提升岚山区“文明迎亲队”移风易俗做法。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加强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鼓励村(居)就文明节俭制定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4.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工作生活、消费生活等方面,倡导建立修身自律、孝老爱亲、利他成人、共建共享、节俭绿色的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推动融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文明创建形成合力。培育一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典型,示范带动广大家庭、基层单位,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更好践行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5.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便利化、专业化发展。紧扣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党委和政府重点任务,聚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全人群、全时段、全方位的“五为”志愿服务。倡导互助式志愿服务,探索建立邻里互助队、村民互助会,定期举办邻居节、邻里守望互助等活动。 6.推动活动常态长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开放,制定年度、月度活动计划,设立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结合重大节点、重大活动、重要工作等开展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分散式文明实践活动。每年以中心、所、站名义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均不少于12次,其中理论政策宣讲活动社区不少于4次、农村不少于2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要聚集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等“五聚”,打造群众最爱去的、最受欢迎的宣传文化阵地和志愿服务综合体。 (三)高质量深化项目建设 1.精心设计项目。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计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服务中心大局,设计开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生态文明、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治理等方面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满足群众普遍性需求,设计开展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弱帮困等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设计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困难群体、需要心理疏导者等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围绕社会热点,设计开展婚姻调解、爱心小屋等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提升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用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经验,设计开展应急宣传、救援、培训、咨询等志愿服务项目。定期开展其他常规志愿服务项目。 2.完善项目管理。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组织(者)接单—群众评单—政府奖单”的“五单”运行流程,对志愿服务项目实行闭环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及时搜集上报群众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发布服务项目。面向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公开征集项目,精选优质项目纳入项目库。建立健全长效管理评估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网上平台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公示,做好项目推进的跟踪、指导、评价,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建立项目效果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事后回访等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不断完善项目内容、改进实施方法。 3.打造品牌项目。在实践中巩固提升接地气、受欢迎、有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让群众有乐在其中的幸福感、受惠其中的获得感。特色项目数量按户籍人口当量计算,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色项目数量,所在县区人口50万以上的不少于10个,人口50万以下的不少于5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特色项目数量不少于3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色项目数量不少于1个。 (四)高质量加强队伍建设 1.健全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确保至少5名专职工作人员,各功能区至少2人以上,专门负责推进文明实践工作。依托城乡公益性岗位配备至少2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专管员、至少1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专管员,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管理服务,明确职责任务和目标考核。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网格化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文明实践融入网格管理体系,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要求同步核拨专项经费,发挥好网格员、志愿者作用,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和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2.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好县级志愿服务总队,特别是区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总队长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建立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社科普及惠民、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难解困、文明倡导、心理关爱、应急救援、便民服务、敬老爱老、关爱未成年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等17支志愿服务队,每支队伍每年活动不少于12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建5支以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且每支队伍每年活动不少于12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3支以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全民全域志愿,区县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本地常驻人口比例的15%以上,有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比例大于50%。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每年从事志愿服务时间达到20小时。 3.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多层次、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动态管理,让志愿者掌握文明实践工作目标、内容和要求,提高志愿者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知识技能。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的主管部门单位发挥职能优势、用好部门资源举办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培训班,提升志愿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社会组织孵化、培训资源,每年举办不少于2次的集中专业培训。新时代实践所(站)用好各类线上、线下培训阵地,组织相关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培训。 4.完善激励措施。健全以服务时长为基础的星级认定、公共服务、评先树优等志愿服务嘉许回馈机制,对志愿者入学、就业、医疗、交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激励。探索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鼓励中心、所、站设立文明实践积分银行、信用超市、公益基金等办法,把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情况与积分兑换、享受服务、获取荣誉等激励挂钩,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健全工作机制 1.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市级抓推进、县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党委每年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工作不少于2次,研究制定政策、资金、资源、考核等方面具体措施。市委宣传部派员列席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办公会、专项工作会等方式指导工作开展。县级制定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每年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不少于2次。 2.资源整合机制。按照“激活闲置资源、打通封闭资源、下沉优质资源、共享区域资源、联动社会资源、融通网络资源”的要求,把所有可以利用的阵地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统筹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一体使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与实践站结对共建,实现阵地、队伍、活动、项目及群众满意度的全面提升。 3.典型引领推广机制。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典型培育推广行动,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通过编发工作案例、开展项目比赛、现场观摩、网上交流、培训学习、成果展示、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及时总结推广,不断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 4.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市级财政予以必要支持。县级承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本经费,相关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好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经费。鼓励各地引导社会力量设立文明实践基金,支持阵地建设、项目培育、表彰奖励以及薄弱地区文明实践工作,构建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 5.督导评估推进机制。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考核清单,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约谈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乡村文化振兴考核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确保文明实践工作常抓不懈、常态长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