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我们感恩劳动人民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更多的农民群众正由从前“会”种田走向“慧”种田。“慧”劳动、“慧”生活等“智慧型”农民越来越多,为农业健康发展、粮食增产增收、振兴乡村注入了动力与活力。 新华社 曹一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从小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古诗,生动刻画了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耕种劳作的劳动场景。曾经的农民,在农业科技跟不上、基础设施配套低、数字素质不具备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质量都难以保证。如今,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广泛应用于农业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用现代化手段耕、种、管、收、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农业要增收,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技术支撑、智慧赋能,需要农民朋友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数字技能,学到更多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等,这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各级必须大力支持、积极执行。 走农业现代化之路,靠什么?靠科技、靠人才,靠更多的农民群众不断提升数字素质、技术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走好农业科技之路、数字之路,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模式,让科技走进农民心头、田间地头。这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聚焦广大农业农村的农业劳动从业者,不失时机地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知识,灵活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本土人才”。以山东省为例,据了解,山东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2020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56%,超全国3.74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7%;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6%。 农业现代化事关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科技振兴”。而人才、科技振兴就必须把直接与农业“打交道”的农民群众培养成为跟上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智慧型”“现代化”的高素质农民。只有更多的农民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数字技能,才能更加有效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覆盖面”,为推动乡村振兴加油助力。据了解,山东着眼于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单2021年就培训农民160余万人次。截至目前,山东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高素质农民已有6000多人。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农业工作是篇必须“深耕细作”的大文章,做好了将会活力四射、精彩无限。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三农”意识,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各尽其职、各尽所能,采取有力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才、科技团队、惠农资金等到农村,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西湖人家) (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