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公众号“日照新闻”发布了题为《微观察丨留住乡愁》的报道。也许是笔者打小生活在农村的缘故,对其中的报道产生了一些共鸣。 报道中,山海天东张家庄村的90后青年明元帅,眼瞅着老家新鲜的蔬菜卖不上好价格,一着急当起了从地头到居民小区的“搬运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日照街道前九条沟村,从最初几户人家种樱桃尝鲜,到后来发展成赏花胜地,再到后来发展成处处有景的文旅小村,演绎了乡愁也可增收的产业故事。 其实,对于很多日照人来说,上倒三辈多是农村的,这个从每年春节大街小巷的私家车可见一斑。因此,很多人是有乡愁情结的。乡愁是什么?在余光中先生眼中,乡愁是邮票和浅浅的海峡;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对于笔者来说,乡愁是母鸡下蛋后“咯咯哒”的叫声,是刚从菜园里割回的韭菜,是乡村文化墙上手绘的宣传画。 乡愁,是一种风景,是一种人情,更是一种动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新农村图景。然而,美好的愿景转化为现实,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化绵绵乡愁为乡村振兴动能,以创新的思维、市场的手段,让工商资本“流下来”、让农村资产“活起来”、把财政资金“用起来”,为乡村振兴引入源头活水。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放大乡愁感召力,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激发更强“归雁”效应,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大力培植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土壤,加快破解二元结构,完善乡村治理,着力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市不少村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的村庄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由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洁净美”;有的村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由过去的“土坷垃”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还有的村庄深挖乡土文化,由过去的“文化荒漠”变成了如今的“精神绿洲”。乡愁记忆在乡村振兴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记忆的向往,而乡村振兴也在乡愁记忆的供养与灌给下不断走向深入,描绘出一幅幅小桥流水、山清水秀的乡村瑞景。 留住乡愁,振兴乡村才有足够的底气;留住乡愁,振兴乡村才会有依归。希望多方共力,多措并举,齐心绘就“乡愁产业”大发展、百姓大增收、乡村大振兴的生动局面。(白茶) (图片来源网络)
|